吉内斯小说
  1. 吉内斯小说
  2. 武侠小说
  3. 《坏种》by火风L
  4. 第254章
设置

第254章(1 / 1)



《《坏种》by火风L》转载请注明来源:吉内斯小说(www.genessiscs.com)

他从来都不愿意“和解”,他要“重塑”。

其实不是他给龚英随机会,陈调是要龚英随给自己一个机会。

一个能真正打碎龚英随的机会。

--------------------

情人节礼物?

七十八 天命

刚把陈误哄睡着,就接到龚英随父亲的电话,说龚英随在医院检查的差不多了,只是轻微的脑震荡,其他没什么问题,要留院观察几天,让他别担心。

陈调“嗯”了一声,回复道,“龚先生,明天我还要上班,大概没时间去照顾英随,麻烦您安排人留着照看一下。”

龚先立顿了下。

他并不了解龚英随和陈调之间发生了什么,但仅仅是陈调竟然和金闻嘉在酒店开了房这一件事就已经足够出格了。更别提龚英随超速闯红灯,出了车祸,就去劫持出租车,拿着枪去酒店捉奸,这些无论哪一件拉出来都能上新闻头条。要不是他及时把这些事压了下去,恐怕现在就不只是龚家和金家那边关系尴尬了,就连他多年来经营的龚家门面都得败得干净。

龚先立皱着眉,只觉得陈调有些不识好歹,什么都有了,不跟龚英随好好过,还敢找别的男人。上次在医院,他就警告过他,他根本斗不过龚英随,与其反抗,不如乖乖听话。

哪想这次居然做出这种恬不知耻的事来。

他带着威胁的语气开口,“陈调,做事要给自己留退路,出格过头了可不好。”即便是龚英随发了疯似的喜欢他,这次他也得给陈调一点教训,可别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龚家没有亏待你,英随虽然心理方面有点问题,但我觉得想攀附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龚先生。”话还没说完,就被陈调打断了,“我很久之前就已经和英随提过了,我想要离婚的事。”

“但英随没同意。”

龚先立被陈调的话堵了下,脸色变得不太好看。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您再劝劝他。我没有任何要求,离婚后就立刻带着陈误离开,不会再回A市。”

听要带着陈误离开,龚先立眉头皱得更深了。很久之前他就知道这个男不男女不女的怪胎怀了龚英随的种,只不过那时候他可不认为能生出什么健康的孩子。可直到见着那个和龚英随小时候几乎一模一样的小男孩,竟是为数不多地生出些怜爱来,那孩子胆怯得让人觉得可怜,却意外地不令人讨厌。

如果陈调执意要离婚,孩子他可不能带走。但又想起龚英随得知陈调怀孕时那副要死要活的模样,龚先立叹了口气,把心中的怒火暂时压了下去,说,“你们的事情,自己去解决。”

陈调挂了电话,面无表情地走进卧室。先是慢悠悠地洗了个澡,照镜子的时候发现嘴唇有些发肿,扯着唇肉观察了一阵,才见下唇内里被金闻嘉咬破的伤口。碰到会有些发痛,幸亏藏得深,也不至于吃个饭都会碰到。

然后从医药箱里拿出消毒液来,准备用棉签蘸着消毒液擦那个创口。但刚对着镜子摆弄,浴室门居然就被人从外面打开了。


相关小说推荐

余秋雨《借我一生》

余秋雨《借我一生》

文革我说 / 文

余秋雨《借我一生》小说全文番外_文革我说余秋雨《借我一生》, 电子书《借我一生》 旧屋与旗袍(1) 旧屋,是指我出生并生活到将近十岁离开的屋子,地处浙江慈溪桥头镇车头村一个叫高地地的宅落里。从我出生到离开,桥头镇都属余姚县,好像是一九七九年划入慈溪的。  旧屋所在,是地道的农村,惟一的热闹去处是一华里之外的桥头镇,但那只是一截临河的窄街,一座普通的石桥,几家小小的店铺,每天清晨有一点买卖农产品的

科幻 2万字 7个月前

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散文集

文革我说 / 文

余秋雨散文集小说全文番外_文革我说余秋雨散文集,余秋雨文集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旧屋与旗袍 戴黑边眼镜的青年

其他 13万字 7个月前

满分Omega BY 云间

满分Omega BY 云间

邵景泽宁曜的 / 文

满分oga by 云间小说全文番外_邵景泽宁曜的满分oga by 云间, 满分oga 【作品编号:185689】 完结 投票 收藏到书柜 (36660) 原创 男男 现代 中h 正剧 h有 温情

游戏 23万字 7个月前

肆火

肆火

谈屹臣李溪藤 / 文

肆火小说全文番外_谈屹臣李溪藤肆火, 《肆火》作者:树延 混球大少爷x清冷少女 拽哥vs腹黑|青梅竹马|双bkg 文案: 1南城一中竞争激烈,高考结束没几天,迟雾就去了外婆家清闲。

游戏 36万字 7个月前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注释蝶恋花 / 文

人间词话小说全文番外_注释蝶恋花人间词话, 作者简历

3万字 7个月前

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

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

补校原作 / 文

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小说全文番外_补校原作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 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 王国维诗论及其结构的综合考察 (代序)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出身于一个濒于破落 的“书香”家庭。在西方文明“滔滔而入中国”的晚清末期,他抱着“发 明光大”祖国文化学术的热忱,坚持中学西学“互相推助”的观点,奋

历史 19万字 7个月前

本页面更新于
回到顶部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