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闻见记》转载请注明来源:吉内斯小说(www.genessiscs.com)
卷五
○卤簿
舆驾行幸,羽仪导従谓之卤簿。自秦汉已来,始有其名。蔡邕《独断》载,卤簿有大驾、小驾、法驾之异,而不详卤簿之仪。按字书,卤,大楯也。字亦作橹,又作樐,音义皆同。卤以甲为之,所以扞敌。贾谊《过秦论》云“仅尸百万,流血漂卤”是也。甲楯有先后部伍之次,皆著之簿籍,天子出入,则按次导従,故谓之卤簿耳。仪卫具五兵,今不言他兵,由以甲楯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外,余兵在内。但言卤簿,是举凡也。南朝御史中丞、建康令俱有卤簿,人臣仪卫亦得同于君上,则卤簿之名不容别有他义也。又百官従驾谓之扈従,盖臣下侍従至尊,各供所职,犹仆御扈养以従上,故谓之扈従耳。《上林赋》云:“扈従横行。”颜监释云:“谓跋扈纵恣而行也。”据颜此解,乃读従为放纵,不取行従之义,所未详也。
○公牙
近代通谓府建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修,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祃牙之事,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谬讹变,转而为衙也,非公府之名。或云公门外刻木为牙,立于门侧,象兽牙。军将之行置牙,竿首悬于上,其义一也。
○官衔
官衔之名,盖兴近代。当时选曹补授,须存资历。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曰官衔。亦曰头衔。所以名为衔者,如人口衔物,取其连续之意。又如马之有衔,以制其首。前马已去,后马续来,相次不绝者。古人谓之衔尾相属,即其义也。
○颂德
在官有异政,考秩已终,吏人立碑颂德者,皆须审详事实,州司以状闻奏。恩敕听许,然后得建之,故谓之颂德碑,亦曰遗爱碑。《书》称“树之风声”者,正此之谓。亦有未去官,讽动群吏,外矫辞让,密相督责。前代以来,累有其事,斯有识者之所羞也。开元中,右相李林甫为国子司业,颇振纲纪。洎登庙堂,见诸生好说司业时事。诸生希旨,相率署名,建碑于国学都堂之前。后因释奠日,百寮毕集,林甫见碑问之,祭酒班景倩具以事对,林甫戚然曰:“林甫何功而立碑,谁为此举?”意色甚历。诸生大惧得罪,通夜琢灭,覆之于南廓。天宝末,其石犹在。林甫薨后,杨国忠为左相,兼总铨衡。従前注拟,皆约循资格,至国忠创为押例。选深者尽留,乃无才与不才也。选人等求媚于时,请立碑于尚书省门,以颂圣主得贤臣之意。敕京兆尹鲜于仲通撰文,玄宗亲改定数字。镌毕,以金填改字处,识者窃非之曰:“天子有善,宰相能事,青史自当书之。古来岂有人君人臣自立碑之体,乱将作矣。”未数年,果有马嵬之难。肃宗登极,始除去其碑。
○壁记
朝廷百司诸厅,皆有壁记,叙官秩创置及迁授始末,原其作意,盖欲著前政履历,而发将来健羡焉。故为记之体,贵其说事详雅,不为苟饰。而近时作记,多措浮辞。褒美人材,抑杨阀阅,殊失记事之本意。韦氏《两京记》云:“郎官盛写壁记,以纪当时前后迁除出入,浸以马俗。”然则壁记之出,当是国朝已来始自台省,遂流郡邑耳。
○豹直
御史旧例,初入台,陪直二十五日,节假直日谓之伏豹,亦曰豹直。百司州县初授官,陪直者皆有此名。杜易简解伏豹之义云:“宿直者,离家独宿,人情所贵。其人初蒙荣拜,故以此相处。伏豹者,言众官皆出,己独留,如藏伏之豹者。伺侯待搏,故云伏豹。”韩琬则解为“豹直,言如烧竹,遇节则爆。”余以为旧说南山赤豹爱其毛体,每霜露诸禽兽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一部唐代前期的汉族志怪传奇小说集,原书二十卷,今存六卷。本文专就其中所载人鬼情缘故事与六朝同类故事比较,论证广异记虽上承六朝志怪模式,而叙述转趋曲折,人物形象细致,各方面技法都有进步,尤其在利用宗教元素上已脱离辅教动机,提升了小说创作意识的水平,展示唐人情致,开发小说的新时代趣味,即谓以志怪之体而用传奇之法,是一部初唐小说由志怪演进为传奇的代表作品。
其他 11万字 1个月前
《》,古代汉族笔记小说集。二卷。本名《阙史》。原为三卷。高彦休(854~?),号参寥子,籍贯不详。884年(僖宗中和四年),曾任淮南节度使高骈从事,官衔为摄盐铁巡官、朝议郎、守京兆府咸阳县尉、柱国(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八)。
其他 2万字 1个月前
《》,亦称《国史补》,为中唐人李肇所撰,是一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社会风气、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各个方面等的重要轶事小说,对于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仅《》征引其内容即达一百三十三处之多。共三卷,凡三百零八条事,卷首有目录,概括每条内容以五字标题。前二卷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卷下则杂记了各类典故制度。此书上承刘餗所著《国朝传记》,并与之体例相同,卷数
其他 3万字 1个月前
全书共五卷。唐王方庆撰。魏郑公即魏徵,贞观十年魏徵主持修撰五代史成,进封郑国公。此书编录魏徵事迹,侧重其谏奏及与太宗的问对。元至顺年间,翟思忠撰《魏谏公续录》二卷,明以后失传,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行著录,但内容多和《谏录》重复。《畿辅丛书》删除重复后只余十八条,刻在《谏录》之后。明彭年又采《通鉴》、两《唐书))撰《谏录补》一卷,亦无甚价值。
其他 3万字 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