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真逸史》转载请注明来源:吉内斯小说(www.genessiscs.com)
禅师亲笔写的辞世颂子,送于天定王看。杜伏威三人一同观看,上写道:
杀人如麻,立身似砥。宠辱不惊,恬淡是菲。酒吸百川,肉吞千家。醉卧中峰,羲皇自拟。皓月清风,高山流水。长啸狂歌,何分角微。心证菩提,法舟相肌生彼莲花,逍遥无己。
杜伏威将笺文交与世廉,令匠人裱成一轴,藏于宫中侍奉。次早,三王亲自拾骨,用玉匣盛贮,葬在中峰顶上,筑成一塔,四围种植树木,中立碑亭,上镌“普静正教禅师之塔”。侧首建一禅院,命谱看守,名为普静禅院。皆衰经重孝,哭泣祭祖毕,与印月等作别下山。
不说杜伏威等回镇,且说草庵内黑猪,名小赛者,自林澹然升天之后,每日必到塔前踊跃哀叫,不及半月,断食死于塔侧。土民义之,即葬在草庵之后,垒土成坟,名为义冢。山下仕宦富民,皆感林澹然神灵,各出资财,拆去草庵,大兴工作,改成一寺,名为飞龙禅寺,中塑太空禅师法像。众立印月、樵云为住持,拨山田百亩,以为供奉,四时焚香,与普静禅院一前一后,香火不绝。后印月年至八旬,一夕忽然坐化,樵云后亦善终。有诗为证:
岿然禅塔倚中峰,普静松风送晓钟。
造爱及民恩泽溥,至今香火绕飞龙。
再说万寿王张善相等驾回晋州,换了吉服,文武官员朝见已罢。张善相道:“孤等三兄弟。幼蒙林太师教育之恩,皇天庇祐,十六岁起兵即成大业,至今享五十余年厚福,皆赖众卿之力。回首功名,一场大梦。假饶活却百年,孤等已过大半,郊外二仙所言,使人梦中顿觉。昨送林太师归西,即同二位王兄商议定了,功名已送,正当急流勇退,效范蠡之归湖,学张良之辟谷,脱却利锁名缰,从师云游学道,图一个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今后众卿各宜尽忠辅佐世子即位,君臣缉穆,上下齐心,爱民节俭,重贤尊德。或遇唐朝动军,皆要遵依查军师约束,切莫负孤之言。”杜伏威、薛举亦唤杜世廉、薛仁禹阝分付一场。三个世子一齐跪下,大哭道:“父王年近古稀,正当安享天年,岂可听信邪道之言,远离乡国?况路途风霜劳顿,惟虑有损无益。愿父王以社稷为重,莫被邪道之所惑也。”三王含笑不言。群臣一同俯伏奏道:“愿主公听千岁良言,还宜治国安民,以图大业。再或主公厌繁喜静,将大位传于世子,退居别宫,修真炼性,以娱老景,何必抛家弃国,随二道人远游方外,受千辛万苦,有伤龙体。况修仙修佛原属荒唐,往古来今,有几人飞升,几人不死?三位主公素明理道,为何起这一点念头?伏乞圣鉴,不可远行。”三王笑道:“孤等立意已决,众卿毋得多言。”
杜世廉、薛仁禹阝同道:“父王坚执云游,不肖不敢抗拒,但母亲在宫悬望,群臣未得一言,乞父王车驾暂回国都,一言而别,以免母亲愁烦。”杜伏威、薛举道:“汝言差矣!孤等既已出家,复何恩爱作儿女之态?不必再言。”查讷向前道:“三位主公出家已决,臣等不敢阻挠。但自创业以来,老臣感三主公大恩,言听计从,解衣推食,义实君臣,情同父子,从事五十余年,恩宠过望。今一旦君臣诀别,宁不销魂,使老臣寸肠如割。”言毕悲咽不胜。三世子众臣,俱备垂泪。查讷又拭泪道:“老臣设一杯疏酒,为三位主公钱别,伏乞俯从。”张善相道:“近仁既有美情,孤等必领其意,立酌三杯,即此长别。”各人饮酒毕,内侍官捧出衣服来,杜伏威、薛举、张善相皆除下金冠,卸下锦袍玉带,脱了朱履,头上换了一条蓝布包巾,身上穿一领黄布道袍,腰系丝绦,足登草履。三王随即动身,三位世子、查讷和众文武群臣。一齐步行送出郭外,众臣掩泪而别。三子大哭失声,查讷等再三劝慰,一同回朝,惨然不乐。
此时王骐、王(马来)、朱俭、皇甫实、常泰、缪一麟、黄松等一班老臣,俱已谢世。查讷道:“国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评书传统书目,长篇,又名《大宋八义》。描写的是宋士公、赵华阳等八位侠义之士,破聚宝楼,盗七宝珠,为民除害,为国锄奸的故事。清末民初,有宝顺田、海胜山等说《》。20世纪40年代,有阎伯涛、王伯芝等说此书。
其他 59万字 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