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转载请注明来源:吉内斯小说(www.genessiscs.com)
卷第四百七十三 昆虫一
蜮射 化蝉 揖怒蛙 怪哉 小虫 蒋虫 园客 乌衣人 朱诞给使 葛辉夫 蜓 肉芝 千岁蝙蝠 蝇触帐 苍梧虫 蚱蜢 施子然 庞企 蟾蜍 蝇赦 发妖 桓谦 青蜓 朱诞 白蚓 王双
蜮 射
《玄中记》:“蜮以气射人,去人三十步,即射中其影。中人,死十六七。”《纪年》云:“晋献公二年春,周惠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取玉马,玉化为蜮,以射人也。”(出《感应经》)
据《玄中记》记载,蜮可以气息射人,距离人三十步远,就能射中人的影子。凡被射中的人,十有六七会死去。又据《纪年》上说,晋献公二年春,周惠王住在郑国,郑国的一个人进王府去取玉马,玉马已变为蜮,开始用气射人。
化 蝉
齐王后怨王怒死,尸化为蝉,遂登庭树,嘒唳而鸣。后王悔恨,闻蝉鸣,即悲叹。(出崔豹《古今注》)
齐王王后因怨恨君王生气而死,尸体变为蝉,便落在院里树上,“嘒嘒”地鸣叫不停。后来齐王很悔恨自己,每次听到蝉鸣,都悲叹不已。
揖怒蛙
越王勾践既为吴辱,常尽礼接士,思以平吴。一日出游,见蛙怒,勾践揖之,左右曰:“王揖怒蛙何也?”答曰:“蛙如是怒,何敢不揖?”于是勇士闻之,皆归越,而平吴。(出《越绝书》)
越王勾践被吴国侮辱后,经常是以最大的礼节接待士人,一心想以这些人消灭吴国。有一天出去游玩,看见一只蛤蟆在发怒,勾践便向它作揖。左右问道:“大王为何向一只发怒的蛤蟆作揖?”勾践回答道:“这只蛤蟆对我如此发怒,我哪里敢不作揖。”于是勇士们听说了此事,他们都纷纷投奔到越国,因而消灭了吴国。
怪 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出《小说》)
汉武帝到甘泉去,在行走的路上遇上一条虫子,红色,脑袋上牙齿耳朵鼻子全都有,看到的人没有能认识的。于是汉武帝派东方朔去察看。东方朔回来后禀告说:“此虫名叫怪哉。从前经常捕捉无辜百姓,人们都很忧愁怨恨,仰首叹息道:‘怪哉怪哉!’大概是感动了上天,由这怨愤之气凝聚而生成的,所以起名叫怪哉。此地一定是秦朝当年的监狱旧址。”于是立即查找地图,果然象东方朔所说。汉武帝又问:“怎么可以去掉此虫?”东方朔道:“凡是忧愁的人,喝了酒就解除了,因而用酒浸泡它即可消灭。”于是汉武帝派人将虫子捉来放在酒中,不一会就化解分散了。
小 虫
汉光武建武六年,山阳有小虫皆类人形,甚众。明日,皆悬于树枝死。(出《广古今五行记》)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山阳有小虫全都像人的样子,很多很多。第二天,全部悬吊在树枝上死去。
蒋 虫
蒋子文者,广阳人也。嗜酒好色,挑达无度。每自言:“我死当为神也。”汉末,为秣陵尉,逐贼至山下,被贼击伤额,因解印绶缚之,有倾而卒。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子文于路间,乘白马,执白羽扇,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子文追之,谓曰:“我当为此地神,福(“福”字原缺,据本书卷二九三“蒋子文”条补)尔下民。可宣告百姓,为我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书主要描述清康熙年间,钦差年羹尧查办四川剑山蓬莱岛的故事,包括身受浊目香、弩打石金声、宝鞭对宝鞭、九罪证慧斌、铁球戏三寇、火烧段家庄、广庆楼救驾、金锁换玉莲、夜走十三险、无形剑行刺、三打蓬莱岛等精彩章回。
其他 120万字 1个月前
讲述北宋仁宗时期南侠展昭被封做御猫,江湖上陷空岛五鼠兄弟(又叫五义)因此绰号有踩五鼠之嫌,锦毛鼠白玉堂一怒闯开封夜斗御猫、皇宫苑题诗杀命、太师府奏折夹章,三鼠(彻地鼠、穿山鼠、翻江鼠)同柳青盗金、三鼠闹开封,钻天鼠卢方花神庙救弱女、锦毛鼠开封盗三宝困御猫,最后五鼠被包大人感化同归开封府为国尽力的故事。此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其他 3万字 1个月前
《》主要讲述叙述京都名门侠女何玉凤因父为权贵纪献唐所害,避居山林,更名十三妹,结交豪杰,往来市井,伺机报仇。一日偶遇为救父而奔走的公子安骥蒙难,十三妹毅然仗义救安脱险,并说合同时被救的弱女子张金凤与安骥成婚。后安父遇救,纪献唐亦为朝廷诛杀,十三妹何玉凤 即嫁与安骥。张金凤、何玉凤同嫁安骥,和睦相处,亲同姐妹,故此书亦名《金玉缘》 。
其他 73万字 1个月前
《》,又名《说呼》、《呼家将》、《呼家后代全传》、《金鞭记》,是一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全书共四十回。作者名已佚。目前保存版本为清代乾隆年间的金阊书业堂刊本。《说呼》以描写北宋名将呼延赞后人呼延得模一门英杰,于宋仁宗时代与国戚庞氏家族之间的抗争为故事主线。
其他 12万字 1个月前
《》的情节十分曲折,整体构架是一个,它先写澹然的德行,意在强调佛家的精神修炼,其后专叙杜伏威诸人之事,也是借以展示澹然的事业和高风。我国古代小说中,没有哪一部作品如此鲜明地打上这种宗教思想密切交融的印记,这就为它在思想文化史和小说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其他 40万字 1个月前